正在阅读:绿染水润宜居地 和谐秀美文明城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资讯 / 永城资讯 / 正文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绿染水润宜居地 和谐秀美文明城

转载 飘飘2018/09/28 17:09:46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网络 作者:永城生活网 1814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绿染水润宜居地 和谐秀美文明城 

导语
往昔一声春雷,今朝一场蜕变。1978年,改革开放的号角吹响,永城这座豫东门户城市迎来了勃勃生机。40年众志成城,40年砥砺奋进,40年春风化雨,全市人民在改革开放的热潮中勇于创新实干、敢于先行先试,用双手书写了城市发展的壮丽诗篇。从豫东的集镇式小城到功能完善、环境优美、充满活力、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城市,我市城市建设经历了“从无到有、从有到优、从优到精”的嬗变,成为河南乃至中国不断扩大开放并取得斐然成就的缩影。蓝天白云,绿树掩映。仲秋的永城大地正向世人展示其40年的“开放芳华”——一幅青山绿水、山河如画的写意画卷,正徐徐铺展;一场关乎163万永城人民福祉、豫东明珠永续发展的绿色变革,已开启征程。
“百城提质”:品质提升 华丽绽放
1996年,市民魏武第一次来到东城区。一条东方大道横跨东西,沟渠遍地,野草蔓生——时值我市撤县设市不久,东城区最多的就是稀疏的建筑外一道道院墙隔出的一片片荒凉。跟随单位迁居于此的魏武,家属楼外三面都是荒地,买菜都难,对比门庭若市的西城区,他颇有微词:“要不是为了工作,谁来这地儿?”
斗转星移,风云际会。当年一片萧瑟的东城区,如今荟萃了“十纵十横”的主次干道、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、如日中天的商务中心区、如火如荼的经开区……我市中心城区半小时经济生活圈基本形成,处处散发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的魅力。“在东城区生活了20多年,每一处变化,每一次换颜,都让我爱她更多一些。”魏武感触颇深。
城市有颜值,更要有品质。近年来,市委、市政府按照省委、省政府决策部署,以陈润儿省长两次莅永调研讲话精神为动力,把百城建设提质工程作为转型发展的引领工程、改善民生的保障工程、文明建设的基础工程来抓,着力以绿“荫”城、以水“润”城、以文“化”城、以业“兴”城四篇文章,从“神经末梢”入手,于“麻绳细处”攻坚,顶层设计百城建设提质七大类工程72个子项目,概算总投资327.6亿元,给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、经济活力、管理水平、品质形象等带来了喜人变化。
有“绿”,城市才有生机。我市抢抓机遇、用好机遇,大规模植绿、补绿、复绿,做足绿色生态文章: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,大力推进重点生态和园林工程建设,打造“两湖四带一湿地二十八公园”城市生态圈,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2320.08公顷、覆盖率41.43%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.19平方米,基本达到“300米见绿、500米见园”。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全国绿化模范城市等殊荣落定,我市实现了由传统资源型城市向现代生态宜居之城的华丽转身。
有“水”,城市才有活力。我市扬长避短、扬长补短,高水平推进水体提质,创造一流水生态环境:高度重视水生态环境建设,实现城区、乡镇、经开区污水有效治理,全力开展黑臭水体治理,鼓励引导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中,大力推进调蓄工程,积极跟进引江济淮、引淮入永工程,从根本上让死水变活水、臭水变净水,让城市因水更加灵动润泽。
有“文”,城市才有内涵。我市集中力量、整合资源,营造良好社会文化环境,涵养优秀城市品质:积极实施“文化名市”战略,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,建成覆盖到位、便捷高效的县、乡、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,建成图书馆、群艺馆、科技馆等十大场馆,打造“永城之春”“老君堂文化庙会”等特色文化活动品牌,走出了一条文化建设引领城市发展的道路。行走永城,点滴之处,文明情怀悄然溢出;方寸之间,城市品质无声彰显。
有“业”,城市才有希望。我市优化环境、招大引强,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和发展环境,提供高质量发展保障:围绕“争做中原更加出彩的‘排头兵’,争做商丘又好又快跨越发展决胜全面小康的‘先行者’”定位,聚力新型工业之市、繁荣商贸之城、生态宜居之地、现代农业强市发展方向,锁定高质量发展航向,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。市经开区、商务中心区建设统筹协调发展、双双晋升“三星级”,产业承载更有力,集聚效应更彰显,呈现产城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。
如今,我市突出新发展理念,锁定城区100平方公里、人口80万—100万的远景目标,以历史担当科学规划、顶层设计、刚性实施,南展北扩、西升东联,高标准引领城市提质发展。目前,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56平方公里,人口55万,城镇化率46.7%,曾经百姓期盼的天蓝、水净、岸绿、花红、路畅、景美的惬意画卷正慢慢变为现实,我市脚踏实地交出了一份漂亮的“提质”成绩单。
文明城市创建:唱响文明 共享和谐
一座城市的魅力不仅来自于繁华街市、高楼大厦、耀眼霓虹,更彰显于每一个市民言行举止的文明程度、心灵深处的文明素养。
2017年11月17日,是一个让永城人民欢腾的日子,是一个载入永城史册的日子。这一天,我市正式迈入全国文明城市行列。九载奋进路,一朝梦终圆。
作为汉文化发祥地的永城,历史悠久、文化厚重,是千年古县,又是文明新城。我市于2009年始创文明城市,仅用两年时间就成功创建河南省文明城市。目标激励奋斗,2012年年初,全市上下永争一流、众志成城,吹响了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“集结号”,一场干部群众齐参与、同心合力为“创文”的战役在豫东大地全面打响。
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对一个城市文明程度、发展环境、整体实力和发展质量的综合考量。应该怎么创?我市决策者有着深刻的思考和认识,给出了坚定的答案——创建为民、创建便民、创建利民、创建惠民,建设一座明礼守信、文化繁荣、和谐有序、生态宜居、充满活力的文明城市。借“创文”东风,我市砥砺前行,聚合了缔造文明的强大力量,焕发了“豫东明珠”的迷人光彩。
“创文”,我市做了什么?9年时间,我市上下联动、对标求效,着力“十大”专项整治行动、机关庭院提档升级、窗口单位创建活动等,切实解决“创文”薄弱环节和群众关注的重点、难点、热点;全媒合唱、全面融入,报纸天天有字、电视天天有影、广播天天有声,源源不断汇聚“创文”强大力量;全力推进,全域覆盖,公益广告见缝插针、铺天盖地,发放读本、挂图等30余万册,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眼、入脑、入心;全民发动、全员参与,“身边好人”“最美永城人”“三关爱”“六文明”等各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层出不穷、长盛不衰,引导人民群众见贤思齐、崇德向善……
“创文”,我市获得了什么?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来,我市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、国家卫生城市、全国双拥模范城、全国文化先进市等一大批“国字号”荣誉;网上注册志愿者近4万人,实现志愿服务常态化,推动城市文明不断升温;1人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,15人成为“中国好人榜”候选人,7人荣登“中国好人榜”,5人评为河南省美德少年;建立道德讲堂百余所,树立一批道德讲堂示范点,受众30余万人次……
“创文”,给我市带来了什么?10年过去了,润物无声的文明情怀,悄然浸润永城,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每个人:干劲更足!全市干群同心同德、群策群力、一路高歌,迈出“外在美”与“内在美”有机融合的矫健步伐,文明转化为自觉行动,一次次升温发酵,一次次掀起热潮。人心更齐!“创文”让市民感到了幸福和自豪,看到了希望,凝聚了力量,让全市人民在文明创建、共建共享中找到了“幸福密码”。环境更优!基本形成完善的法律服务环境、畅通的维权机制、先进的法律素养、良好的社会秩序、和谐的社会环境。家园更美!大街小巷干净整洁、集贸市场秩序井然、老旧社区全面改造、凡人善举不断涌现、城市管理日益完善……
九年润得绿意浓,一朝满眼是繁花。“创文”凝聚艰辛,来之不易的荣誉更值得用实际行动捍卫。面对“守文”挑战,我市全面巩固创建成果,始终将文明城市创建作为改善民生的基础性工程,在这传递幸福的接力赛中,让文明的种子在永城大地扎根成长、开花结果,使文明风尚成为“豫东明珠”新的城市禀赋。
生态文明建设:绿色发展 铸就幸福
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经济不断腾飞。作为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,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为我市跨越发展提供了保障。
1958年建设、1975年投产的葛店煤矿是永夏煤田永城境内最早的一座煤矿,是永城煤炭经济跃升的开端,被称为“豫东第一矿”。高庄镇葛店村村民魏长顺在该矿做了近40年煤车司机,受益于煤炭产业带来的经济收入,物质生活令人艳羡;受制于采煤沉陷带来的种种问题,迫不得已搬离家乡。而煤炭开采引起地面沉陷,对土地、道路、植被等造成破坏和污染的,我市不止葛店村一处,沉陷区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迫在眉睫。
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,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始终绕不过去的难题。审时度势,把握发展规律,我市早早将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、实现绿色发展”提上了工作日程,于2006年提出“发展循环经济、建设生态市”目标,编制了《永城市循环经济建设规划》和《永城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》,在全省县级市中最早启动生态市建设,并成功创成。
生态文明建设,贵在先行,重在示范。2015年,我市正式启动省级生态市建设,采取点、线、面结合的方式,由点带面、由线串点,统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。两年的时间,不仅创成省级生态市,26个行政村也跻身省级生态村行列。
2016年8月,另一条重磅消息为我市生态文明建设“加分”——我市于2015年率先在全省提出环卫“双十”标准创建的基础上,正式向更高标准“双五”迈进。“工欲善其事,必先利其器”,城区范围“双五”达标率90%以上的成绩,仅靠环卫工人的扫帚很难达成。73辆大型清洁车、157辆中小型清洁车,配合2000余名环卫工人全天16小时轮班巡回清扫保洁,是我市快速实现环卫标准跨越式进步的底气。其体系之完备、覆盖面之广、工作力度之大,前所未有。
绿色发展的接力赛,我市一直没有停步。改革开放的40年,是我市由曾经的灰头土脸变为今日的潋滟菁华,实现华美蝶变的40年。其间,我市在理念上,始终坚持“以人为本、可持续发展”,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,构建大格局,开创新局面;在路径上,将“六城联创”作为抓手、作为载体,优化提升,补齐短板,打好大气、水、土壤等污染防治攻坚战,推进全民绿化,构筑生态屏障;在工作上,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工作总体布局,与其他中心工作一同部署,列出清单、分批实施、逐步推进,正确处理资源开发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,铺设绿色发展之路,激活沉睡的“生态资本”,有效解决了大量民生问题,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。如今,把群众所思所需所盼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永城,战鼓更急、步子更快。
实打实的措施,带来的是全市生态环境的进一步优化。去年,我市全年PM10平均浓度95微克/立方米、PM2.5平均浓度58微克/立方米,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75天,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;林业用地面积69.7万亩,活立木总蓄积628万立方米,森林覆盖率22.6%;全市出境河流断面、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%,且水质有较大改善;水和大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均完成年度目标任务,大气方面提前超额完成“十三五”总量减排任务……
如今,昔日的采石场芒砀山变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,采煤沉陷区通过治理成为日月湖景区,城市生活垃圾场被打造成沱南生态广场……一条生态支撑、转型发展的绿色崛起之路,为我市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预留出更大更优空间。
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。71岁的魏长顺如今又忙了起来,回到村里流转了十余亩采煤沉陷区治理复垦土地,养起了鱼、鸭,还种了一些蔬菜。闲暇时带上孙子到碧水泛波、鸟语花香的日月湖游玩一番,日子惬意非常。
打开门,推开窗,满眼都是好风光。无论是久居永城的市民,还是外地来永的宾朋,都会由衷地感叹:这里的天真蓝,水真清,山真绿,空气真清新……从城市到乡村,从工厂到田野,在20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我市守住了绿水青山,留住了蓝天白云,走出了一条生态环境与社会民生协同发展的“绿色崛起”之路。

 

已有0人点赞

自定义html广告位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

专题

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