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在阅读:让城乡孩子共沐公平教育阳光
分享文章

微信扫一扫

参与评论
0
当前位置:首页 / 资讯 / 永城资讯 / 正文

信息未审核或下架中,当前页面为预览效果,仅管理员可见

让城乡孩子共沐公平教育阳光

转载 飘飘2018/09/30 15:37:38 发布 IP属地:未知 来源:网络 作者:永城生活网 2495 阅读 0 评论 0 点赞

让城乡孩子共沐公平教育阳光 

这是一间简单却干净整洁的“创客”教室。教室内,在老师的组织下,学生们正在感受机器人的神奇。他们利用手中的遥控器,进行机器人足球对抗赛,还能让机器人进行前扑、后滚翻、俯卧撑、跳舞等高难度动作。同时,老师还讲解了足球机器人的组装过程,同学们共同交流编程、制作机器人的经验,分享快乐。
这是记者日前在马桥中学采访时看到的情景。一个乡村中学,竟然有老师专门指导学生制作机器人,这让记者感到有些意外。
或许是看出记者的疑虑,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解释道:“是改革的力量让我市教育事业得到快速发展。”
改革开放以来,我市紧随改革大潮、踏准教育脉搏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着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建设,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,坚持以政府保障为前提,以办好每一所学校、关注每一个学生为目标,努力构建全面普及、发展均衡、质量优良、布局合理、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,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。

升级:创造更优质的教育条件
从破旧不堪到焕然一新,是改革让农村拥有了更好的教学条件。
干净整洁的校园、崭新的教室和餐厅、宽阔的操场……走进黄口中学,这所按照高标准建成的现代化农村中学,目光所及,处处都是新景象。
多年前,这所中学还是另一个模样:校园内没有一块硬化场地,道路也都是泥土路。晴天,师生走在校园里,一脚踩出一个土印,老师学生都是一身土;雨天,满地的泥泞,教室里沾满了泥脚印,宿舍里床单上也沾满了泥巴。升级!市委、市政府把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、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重点工作,让偏远的孩子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,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。
近年来,在政策的推动下,黄口中学紧紧围绕“打造人民满意的魅力乡村校园”的办学目标,坚持以安全稳定为前提、以质量提升为中心,修建校舍,实施楼体亮化,进行了道路硬化、护栏钢化、教学区绿化,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,促进了办学质量的稳步提升。
黄口中学的“质”变并非个例。近年来,除管好用好上级拨付专项资金外,市财政投入资金7.8亿元,统一实施了城区学校建设工程、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程、农村薄改工程、田径场建设工程、校园硬化绿化美化工程、农村初中食堂宿舍改造工程、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、图书仪器更新充实工程等“八大工程”,极大改善了办学条件,基本实现了城乡教育一体化的目标。

改变:由“单干”走向“抱团”
从孤掌难鸣到精诚合作,是改革让永城各校产生了空前的凝聚力。
“学生各学科成绩相较于以前,都有很大提升。”日前,学生成绩分析结果刚出来,十八里小学校长王学永的脸上就乐开了花。
改革,让十八里小学产生了“质”变。然而多年前,由于办学条件差、教师队伍结构性缺编、师资力量分配不均,出现了师资和生源留不住等问题,让这所小学一度“抬不起头”。
“城区优秀教师不断来‘传经送宝’,我们的教师也不定期去城里学校学习,教师们的观念转变了,教学方法更新了,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,教育质量上升很快。”王学永欣喜地说。
十八里小学的变化得益于我市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工作的推进。2017年3月底,我市以城区优质学校为核心,乡镇农村学校、城区薄弱学校为辐射面,在全市城乡学校间开展结对帮扶活动,促进城乡教研水平共同提升。
王学永介绍说,十八里小学与市五小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后,两校教师结对帮扶,十八里小学可随时与市五小优秀教师交流,并参与市五小的听课、教研讨论等,促进自身专业素质提升。同时,市五小的骨干教师定期送教下乡,直接参与十八里小学的教学实践中,充分发挥“传、帮、带”的作用,提升教科研水平。
“结对帮扶关系建立后,名优师资不再是一所学校的资源,而是两所学校共有的资源。”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,城区学校全面开放教育资源,与结对帮扶学校共同开展公开课、示范课、研讨课,交流和研讨先进教育理念、教学方式和方法,成为农村学校教师专业成长的“孵化器”和“助推器”。
“近年来,我市各学校发展由‘单干’走向‘抱团’,学校管理视角从‘单元’触及‘多元’,教师校本教研从被动应付变为主动参与。”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
提升:激活流动管理“一盘棋”
从闭门造车到群策群力,是改革推动了永城教师队伍深度均衡。
通过近年来的改革、建设,我市农村学校的校舍、设施与城区学校差距逐渐缩小。但是城乡教育最大的差距不是硬件而是软件,其中教师队伍素质是关键。我市牵住这个“牛鼻子”,除了出台结对帮扶政策,还规定城区学校以“走教”的形式支援农村学校、农村薄弱学校年轻教师到城区学校“学教”、学科骨干教师和体音美教师在学区内学校“走教”,全面激活了教师流动管理的“一盘棋”。
2010年以来,全市298名教师参加了支教帮扶工作,195人次农村教师完成了上挂培养锻炼,195人次城区学校中层领导到农村学校挂职锻炼。
近年来,我市建立了教师补充长效机制。2010年以来,共招录教师937名,特岗教师802名,全部充实到农村中小学校,并对辖区内教师进行校际间的调配,确保各学校专任教师保持合理结构。利用教师教育培训机构,对全市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。这些政策稳定了乡村教师队伍,促进了全市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建设。
改革,为我市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插上了信息化、现代化的翅膀,有效激活了全市教育的“神经末梢”。“如今,我市已初步形成了‘理念共享、资源共用、优势互补、合作共进’的教育教学协作机制,有力拉动了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办学水平不断提高,城乡之间、乡镇之间、校际之间的差距逐步缩小。”看到全市教育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景象,市教体局相关负责人信心满满地说,相信未来我市城乡学校发展、教师专业成长、学生学习方式改变等方面,会在新的城乡教育一体化路径中越走越顺畅,在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、均衡化、优质化发展上迈出更加坚实的步伐。

 

已有0人点赞

自定义html广告位

0条评论

 
承诺遵守文明发帖,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0/300

专题

查看更多